以不变应万变的经济管理

这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每个人带来惊喜,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生活,改变了企业运作的模式。从1946年第一台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开始,到个人电脑的普及、到互联网的普及、到智能手机的普及,人类在短短的60多年间就经历了一次信息革命,彻底地进入了信息社会。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企业和个人掌握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从前,洲际之间的通信是那么困难和昂贵,而今天,大量的海底光缆使通信变得简单且便宜,把各个大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以至于很多公司可以把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人力成本更便宜的地方。从前,人们的计算基本靠扒拉算盘或推拉计算尺,而今天,每秒钟能够计算上百万、千万次的计算机已经在各大企业普及,并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大量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决策已经成为企业决策的标准模式。从前,信息的存储完全依靠人脑强记或者打印在纸上,形式单一并且空间有限,而现在,海量的、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信息,包括文本、图像和多媒体信息,都可以存储在一个拇指大小的U盘里,便于携带和信息交换。

同时,我们的生活也经历了革命性的改变。从前,我们以为人脑是最聪明的,而今天,世界上最厉害的国际象棋大师也敌不过人工智能武装起来的先进电脑。从前,我们要买信纸和邮票用钢笔写信,并且要等一个多星期才能寄到,而今天,我们使用电子邮件,使用各种即时信息软件,发信和收信就是点击一下鼠标那么容易的事情。从前,我们买东西要去自由市场或者百货大楼,而今天,我们经常上购物网站,点击几下鼠标,购买的东西会被送到家门口。从前,我们有了好消息要挨个给朋友写信、打电话、发短信,或者把朋友都召集起来宣布,而今天,我们只要在社交网站上发一条信息,所有的朋友就都知道了。

可是,不管科技和信息变化得多么快、多么大,万变不离其宗,有两个东西是不变的,一个是基本经济学原理和衍生的管理学理念,另一个是人的本性。

虽然信息科技发展了,但是商品交易仍旧符合供求关系这样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企业的赢利计算方法也还是营业额减去成本,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符合经济学中关于竞争的理论,优胜劣汰。不过,信息科技也确实给经济和管理带来了一些变化。比如由于信息科技的应用,产品的边际成本显著降低,对于信息产品,边际成本甚至趋近于零,这就是为什么未来音乐的趋势不再是以十来首歌曲组成光盘的形式销售了,而是以MP3格式的单曲形式销售。再比如,搜寻成本也在信息科技的帮助下大幅降低,本来一个消费者想买一件东西,要跑完中关村再跑西单然后还要到王府井货比三家,找到最便宜的一家。现在坐在家里,到京东网查查,再去当当网看看,最后去卓越亚马逊瞅瞅,就知道众商家的价格了,然后直接去最便宜的那家网上商城。再比如,信息科技的应用使交易成本大幅下降,直接导致了外包的兴起。一个病人在美国的医院照了X光片,医院会把片子传到印度,由印度的X光医师读片子,再把诊断传回美国,因为传片子并在印度雇一个X光医师比在美国雇一个X光医师便宜多了,而且读X光片是一种很标准化的工作。

“时位之移人”,从过去到现在,人也许变了。但是,不管人是不是富裕了、是不是有电脑用了、是不是有汽车开了,人的本性却没有变化。人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不是完全理性,人具有自私性,在决策的时候都想把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人还都会对激励机制作出反应。人的这些经济属性无论是古代的人物如南郭先生、诸葛亮、曹操和柴进,还是现代的企业管理者;无论是中国的管理者,还是外国的管理者如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都是一样的。比如,在滥竽充数的故事里,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就混在里面混口饭吃,直到齐宣王的儿子变了方式要一个人一个人地吹,才砸了他的饭碗。南郭先生就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把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了。再比如,面对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一个棒球棒和棒球一共是1.10元,棒球棒比棒球贵1元钱,那么棒球多少钱?”普林斯顿大学 50%的学生答错了,密歇根大学56%的学生答错了,这充分说明了即使是世界顶尖大学的高材生在理性思考上也有局限性。这还是面对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当面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时,人作为一个决策者,更加无法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