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迷笔记

篇名:海军协定

原名:The Naval Treaty

首次发表:英国《海滨杂志》,一八九三年十月至十一月

首次插画:西德尼·佩吉特

首次中译:《英包探勘盗密约案》,张坤德译,载于一八九六年九月二十七日至十月二十七日《时务报》第六至第九册,后收录在素隐书屋一八九九年发行的《包探案》(又名《新译包探案》)中。

发生时间:一八八九年七月三十日(星期二)至八月一日(星期四)。

提到的已刊案件:斑点带子案

提到的未刊案件:第二块血迹、疲倦的船长

福尔摩斯:本篇出现了一个福尔摩斯的著名坐姿——“曲起双膝,双手紧抱住瘦长的小腿”。谈起对法国人类学家和刑事学家贝蒂荣。喜欢把事情做得带点儿戏剧性。

华生:福尔摩斯说他是“预示犯罪的海燕”。

备注:这是正典短篇小说中最长的一篇,分成两期连载,也是第一篇包含场景地图的作品。本篇在福尔摩斯中文翻译历史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这是第一篇中译的福尔摩斯作品(改写作品)。“海军协定”的灵感可能来自一八八七年的“地中海协定”。小说中提到了一顿贝克街丰盛的早餐,有咖喱鸡、火腿蛋、咖啡和茶。


[1]《海军协定》于一八九三年十月和十一月连载在英国版《海滨杂志》上,一八九三年十月十四日和十月二十一日连载在美国《哈珀斯周刊》上,由W.H.海德绘制插画。一八九三年十一月和十二月连载在美国版《海滨杂志》上。

[2]一九○四年十二月《海滨杂志》上刊登了《第二块血迹》,但那篇小说和这里所说的《第二块血迹》有些出入。而且这里透露的案件和《黄面人》中提到的《第二块血迹》也不完全吻合。对此福学家们众说纷纭。阿纳托尔·丘乔伊在《唯一的〈第二块血迹〉》中指出,在《第二块血迹》发表之前,福尔摩斯对文章进行了修改,删去了部分内容,因此和这里的说法不一致。但是丘乔伊没有解释为什么后来发表的《第二块血迹》发生在秋天,而不是这里所说的七月,而且那篇小说中华生还住在贝克街寓所,是个单身汉。盖文·布里德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在《黄面人》和《海军协定》中华生使用了一种暗号。因为这两篇小说都发表于一八九三年,当时除了迈克罗夫特之外其他人都认为福尔摩斯已经死去了。为了给福尔摩斯传递某种讯息,迈克罗夫特写下了这些段落,并让华生将其插入他的小说,福尔摩斯读到这两篇文章便会知道某些事情的发展。威廉·S.巴林-古尔德认为,华生记录过三篇有关“第二块血迹”的案子,第一篇即后来发表的《第二块血迹》,第二篇是《黄面人》中提到的失败案例,第三篇就是这里提到的案件。

[3]鲁尔夫·包斯维尔认为“疲倦的船长”就是《失踪的中卫》。因为西锐利·欧沃顿是橄榄球队的队长(skipper),“skipper”一词也可作“船长”解释,而且根据华生的描述,欧沃顿在故事中的确疲惫不堪。

[4]即格但斯克,德语称“但泽”,现为波兰波美拉尼亚省的省会,也是该国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在一七九三年,但泽正式割让给普鲁士王国,直到一九一九年,一直属于德国。其间只有一八○七至一八一五年拿破仑占领期间作为“但泽自由市”短期存在。一八七一年,但泽作为普鲁士的一部分加入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5]大卫·R.迈克卡利斯特认为这里所说的学校是温彻斯特的圣玛丽公学,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温彻斯特公学。这所学校有好几个地方与正典中的叙述吻合,比如没有橄榄球队,采用分级制,同年龄的学生可以被分入不同的年级。威廉·S.巴林-古尔德在传记《贝克街的歇洛克·福尔摩斯》中认为华生就读于汉普郡的威灵顿公学,但是没有给出原因。

[6]迈克尔·哈里森在《歇洛克·福尔摩斯的脚步》中指出,一八八七年美国驻英公使名叫爱德华·约翰·菲尔普斯(1822—1900)。

[7]可能是指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1830—1903),第三世索尔兹伯里侯爵,英国十九世纪的著名政治家,保守党人。他曾三度组阁,任第四十三、四十五和四十八任(1885年6月23日至1886年1月28日、1886年7月25日至1892年8月11日、1895年6月25日至1902年7月11日)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他曾让侄子阿瑟·詹姆斯·巴尔弗担任苏格兰事务大臣。本篇发生时(1888)他正担任首相。

[8]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政党,由活跃于十八至十九世纪的托利党发展而来。“保守党”这一名词最初是由乔治·坎宁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约翰·威尔逊·克罗科尔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建议将其作为党名,最终获得罗伯特·皮尔爵士的认同并采用。

[9]并不奇怪,这类公学的学生大都出身高贵、背景复杂。菲尔普斯虽然有身为政治家的亲戚,但也并不能在学校中获得多少特权。

[10]萨里郡的一个小镇。

[11]下文约瑟夫·哈里森说他的妹妹照顾珀西两个月。珀西说文件被偷是在大约十个星期以前,确切地说是在五月二十三日。珀西又说“福尔摩斯先生,我在这里已经躺了九个多星期,……直到最近三天,我的记忆力才完全恢复”。侦探福布斯告诉福尔摩斯“这九个星期一直在监视职员戈罗特”。福尔摩斯对霍尔德赫斯特也说“将近十个星期已经过去”。这样一来,珀西给华生的信最早应于七月二十七日星期六送达。但本篇发生的这一天不可能是星期六,因为福尔摩斯这天下午去外交部拜访了霍尔德赫斯特勋爵,外交部在星期六下午不开门。也不可能是在星期日,因为这天不送信。这样一来,本篇开始的时间可能是七月二十九日星期一、三十日星期二或三十一日星期三。

[12]具有流出口管的实验室封闭器皿,用于加热蒸馏、升华或分解。

[13]德国化学家R.W.本生为装备海德堡大学化学实验室而发明的以煤气为燃料的加热器具。火焰分三层:内层温度约三百摄氏度,称为焰心;中层温度约五百摄氏度,称还原焰;外层温度可达八百至九百摄氏度,称为氧化焰。

[14]一种化学常用试纸,是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最古老方式之一。由石蕊溶液浸渍滤纸,晾干后得到。有红色石蕊试纸和蓝色石蕊试纸两种。碱性溶液使红色试纸变蓝,酸性溶液使蓝色试纸变红。

[15]一种头很尖、软底、镶边的拖鞋,源自波斯(今伊朗)或者土耳其。原是当时搭配吸烟服装的鞋子。所谓吸烟服,是指土耳其烟草大批进入欧洲市场后,为了吸烟时有合适的搭配而逐渐流行起来的服装。十九世纪流行的吸烟服是一件舒适的长袍——有翻领、系腰带、配纽扣等样式——搭配一顶柔软的睡帽和一双波斯拖鞋。在《马斯格雷夫礼典》、《海军协定》、《空屋》和《显贵的主顾》中都提到过这只装烟叶的波斯拖鞋。

[16]在《赖盖特之谜》中福尔摩斯说自己是“像海燕一样预示麻烦的人”。

[17]姓名首字母相互交织而成的图案。

[18]“约瑟夫·哈里森”英文写作“Joseph Harrison”,缩写为“J.H.”。

[19]《米尔沃顿》和《红圈会》中也提到了华生的胡子。佩吉特笔下华生的胡须较为浓密,呈锥形,这点在格林纳达的电视剧中得了到体现,无论是早期的大卫·布克还是后来的爱德华·哈德维克都有这样的胡须。三四十年代的福尔摩斯电影中扮演华生的奈杰尔·布鲁斯也是如此。

[20]弗莱彻·普拉蒂指出,这里指一八八七年英国和意大利之间的秘密协定(即所谓的“地中海协定”),于是他将本篇发生的时间定为一八八七年七月。根据这份协定,意大利不插手对利比亚的争夺,作为回报,英国也不插手苏丹和埃及事务。而法、俄都是英国在地中海地区的劲敌。这份协定的签订者就是索尔兹伯里侯爵。

[21]很奇怪,当时英国外交部竟然没有复写机。虽然照相复印机还没有发明,但是已经有一些复写设备,比如十九世纪初改良蒸汽机的詹姆斯·瓦特发明了文字复制机,它是现代复印机的前身。在巴尔扎克的小说《公务员》(约1830)中,就提到一位公务员把手稿带去印刷作坊,复印了两份拷贝。

[22]一八八二年五月二十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是:一、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二、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针对法、俄)进攻,则缔约三国应协同作战。意大利对此附有一个保留条件:如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帝国,意大利将不负援助自己盟国的义务;三、当一个非该条约签字国的大国(针对俄国)攻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对盟国保持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守中立。条约有效期为五年,在一八八七年、一八九一年、一九○二年、一九一二年四次续订,并增补了一些义务条款。

[23]法语是正式场合下的外交语言,不过英国和意大利之间的秘密协定使用法语稍显奇怪。

[24]美国版作“邻近的报时钟”。查尔斯街附近有两处报时钟,分别在圣玛格丽特教堂和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著名的大本钟也离此不远,其位置很高,声音可以传得很远。

[25]用袖口做记录在维多利亚时代很普遍。

[26]根据记录,五月二十三日的降雨量为零点一九英寸,确实是小雨。

[27]这类人有权评估和售卖不能偿还欠款的人的家具。

[28]这肯定不是珀西之前期望赶上的十一点的火车。失窃事件大约发生在九点四十五分,此后珀西和守门人到处查找,大约用去十五分钟到半小时,最后又报告苏格兰场。整个过程大约要两个小时,也就是说珀西乘坐的至少是十一点半以后的火车。

[29]《血字的研究》中也提到一个费里尔家庭——约翰·费里尔和他女儿露西·费里尔。

[30]十六到十七世纪法国新教徒(加尔文派)的称呼。胡格诺教派曾于一五六二至一五九八年间与法国天主教派进行过长期的宗教战争,最终因南特敕令而得到合法地位。后又遭迫害,直到一八○二年才得到国家的正式承认。

[31]英国陆军中历史最悠久的步兵部队。一六五○年克伦威尔为对抗保皇军而建立,之后经改制,作为英军的中坚力量而到处征战。先后参加了西班牙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远征印度和埃及、一战、二战,以及战后各地的小型冲突等,可以说见证了英国的战争史。

[32]原文为“moss-rose”,苔藓玫瑰,亦称洋蔷薇,百叶蔷薇,一种原产于高加索地区的蔷薇,生有苔藓般的花茎和花萼,开芳香的粉色花朵,可用于提取玫瑰油。

[33]《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六章:“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

[34]不知为什么,福尔摩斯很喜欢“七”这个数字。在《铜山毛榉案》中他给出了七条解释,《失踪的中卫》中他设想了七种获取电报的方法。

[35]位于英格兰最北部的一个郡。东临北海,北与苏格兰接壤,首府为纽卡斯尔。当地人大都为灰眼珠、棕色头发、肤色姣好。但哈里森兄妹都不是典型的诺桑伯兰人相貌。

[36]上文没有提到福尔摩斯做了怎样的单独调查。

[37]指两匹马拉的、带有封闭车厢的马车。

[38]与白厅交叉的一条路。首相官邸在唐宁街十号,财政大臣官邸在十一号,但外交大臣的办公室并不在这条街上。

[39]英国版本作“今天”。

[40]印第安人是对除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总称。红种印第安人是一种误解。他们的皮肤经常是红色的,所以被认为是红种人。后来才知道,这是印第安人习惯在面部涂红颜料的传统带给人的错误认识。真正的印第安人属于黄种人。

[41]贝蒂荣(1853—1914),法国刑事侦察学家,曾提出“人身测定法”,即根据年龄、比较骨骼、结合摄影和指纹等方法鉴别罪犯,被称为“贝蒂荣测量法”。他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将指纹鉴定引入刑事侦查法。

[42]原文为“snick”,本意是“刻痕”。《牛津英语字典》称《海军协定》第一次用这个词表示声音,之后便用来形容金属的咔嗒声。

[43]下文中约瑟夫·莫里森也对他的妹妹说:“你为什么愁眉苦脸地坐在这里,安妮?出去晒晒太阳吧!”上文注释中提到威廉·S.巴林-古尔德将本篇发生的时间推测为一八八九年七月二十九日星期一或三十日星期二或三十一日星期三。七月三十日日照时间只有三小时,七月三十一日日照时间长达十个小时。因此七月三十一日是此处提到的日子,也就是本篇发生的第二天,而本篇发生的时间是一八八九年七月三十日星期二到八月一日星期四。

[44]S.C.罗伯特(牛津学生说的拥护者)认为在福尔摩斯和菲尔普斯(之前提到他上的是剑桥)的交谈中从来没有提到过学校。这证明两人并不曾就读同一所大学,否则必然会谈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话题。

[45]一般认为是指华生的房间,因为他已经搬出贝克街,所以房间空着。这样一来华生便要住福尔摩斯的卧室。也可能是华生睡自己原来的卧室,空着的卧室指福尔摩斯的房间。

[46]指波希米亚王室(《波希米亚丑闻》)、荷兰王室(《波希米亚丑闻》)和斯堪的纳维亚国王(《贵族单身汉案》和《最后一案》)。但是只有第一件案子公开了。

[47]柯南·道尔本人就是苏格兰人(出生于爱丁堡),赫德森夫人可能有点柯南·道尔夫人的影子。

[48]距离沃金大约四英里。

[49]根据迈克尔·哈里森在《福尔摩斯的脚步》中的调查结果,这个小客店是当地的塔伯特客店。

[50]这里华生可能将“曙光”误写成了“月光”,符合本篇的日子里不可能两点还有月光。

[51]约瑟夫·哈里森是如何发现这个隐蔽之处的呢?虽然他曾经住过这个房间,不过他会闲来无事到处搜查吗?

[52]原文为“grass”,一些美国版本作“grasp(抓住)”。“grass”在古语中是运动术语,表示“击倒某人”。

[53]原文为“police-court”,或译作“治安法庭”,一种下级法庭,有权裁定较轻的违法行为和拘留被控犯有较严重的违法行为、等待审判的人。

[54]莱斯利·S.克林格在《来自普鲁士的爱:对〈海军协定〉的思索》中指出,约瑟夫兄妹和真正的诺桑伯兰人没有什么相似之处,而且两人之间也没什么相像的地方。他猜测这对兄妹其实是德国间谍,目的就是为了窃取协定。约瑟夫·哈里森想进入菲尔普斯的卧室,为的是把这份协定调包,而不是偷走,这样英国政府就不会怀疑协定泄露了。不过安妮·哈里森的表现并不能完全支持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