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神的安排

1 神秘的印章与失落的文明

神秘的印章

英国人亚历山大·坎宁安爵士是印度考古研究院的院长,在1873年的一个冬日,他又来到了印度河上游的哈拉帕遗址。

但是,让他遗憾的是,他怎么找也无法找到那些古城堡了。20年前,他在这里所看到的那些古迹都不存在了。

原来,在修建拉合尔—木尔坦铁路的时候,遗址中的砖石都被筑路工人就地取材,铺设路基时使用了。看着空空如也的大地,坎宁安爵士有些发呆了。

没办法,文物遗迹的命运就是这样,它在考古者和寻宝者眼里才能是个宝,对于局外人来说就一钱不值了。坎宁安回过神来之后,就组织随行人员对遗址进行了挖掘。他想,地上的虽然都被损毁了,地下的不可能也没有了吧?

这位爵爷的运气并不够好,他的努力并没有产生什么效果。一大群人虽然忙得够戗,可是能够引起他兴趣的,却只有挖出来的一枚印章。

坎宁安爵士接过来仔细打量,这是一枚方形的印章,颜色是黑的,在印章上面雕刻着一头公牛,公牛图案的周围还有六个奇怪的文字。这个公牛是很象形的,可不是芝加哥公牛队或牛肉面大王那样抽象。

看到印章的人都摸不着头脑,因为印章上面奇异的文字没有人能读得懂。谁也不知道这东西是什么,是护身符?还是数千年前一个人的姓名、职业符号?还有人大着胆子猜想,这会不会是打开未知宝藏的一把钥匙?

没有得到多少发现的坎宁安爵士摇了摇头,他的手里捏着那枚印章,心里却有些失落。于是,就结束发掘工作,打道回府了。

img3

图注:这些神秘印章上面刻有各种各样的文字和图案,它们就是打开早期印度文化宝藏的钥匙。

猜想印章可能会是打开未知宝藏钥匙的那个人没有错,不过这宝藏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历史宝藏。坎宁安一行人走了,那数千年前的神秘世界只好继续在大地下面沉睡着。

但这泥土下面的光芒,不可能总被遮盖住。多年后,又一拨考古学者来到了这里,那神秘的印章就一枚接着一枚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了。经过发掘,沉睡了5000多年的古城市终于重见天日了。

好事总是成双结对地来到,这里的人们还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另外一座与这里规模相当、名为摩亨佐达罗的古城遗址也被发现了。遗迹中已经坍塌的墙垣、倾斜的柱石和残破的地基,让现代的人们联想到了古人的智慧。兵器、祭祀雕像、水罐和青铜舞女等物品,勾画出刚刚走进文明之门的人们在那个时代里丰富多彩的生活。

就这样,一连串的考古发现,使人们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好几千年前的远古印度。

神秘印章上面刻有各种各样的文字和图案,后来经过学者们整理,大约有四五百个文字符号。这些文字至今还没有解读明白,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印章显然是它们的主人在生活中用过东西。

透过黑暗时代的光芒

1924年,人们在印度河下游发现了摩亨佐达罗遗址,连同1921年在印度河上游发现的哈拉帕遗址,经过学者们研究,它们代表的远古文明是处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之间的,被叫做印度河流域文明。在那以前,学者们都认为古印度文明是从公元前1000年的“后期吠陀时代”开始的。考古发现引起了当时世界学术界的巨大震动,因为这些遗址所反映出的文明,先进程度令人吃惊,与之相比,吠陀文明简直就成了黑暗的倒退。

那么,辉煌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是谁创造的呢?出土的神秘印章、雕像等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历史信息,所以,至今也没有确切的说法。倒是有不少假说,有说是从苏美尔人那里输入的,有说是达罗毗荼人创造的,有说是混血人种创造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文明后来又突然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同样是众说纷纭。但不管怎样,再精彩的演出也有谢幕的时候,前者还没离开,后来者就已经走上了历史舞台。

这回上台的人自称为“雅利安”,意思是高贵的人。这些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离开了他们在中亚草原上的家园,走过了开伯尔山口,跨越了兴都库什山,一点一点地渗透到了印度河流域。我们所要说的那些事儿,很多都是他们干的。

2 身毒?婆罗多?

“身毒”是谁?

“身毒”、“天竺”和“忻都”,这些名字都是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叫法。而印度这个词,最早还是在唐朝的《大唐西域记》开始的,《大唐西域记》的作者就是著名的玄奘和尚。

是啊,听上去“身毒”没有一点儿美感,还是叫印度合适。

India是印度的英文名,可是在印度的官方语言里,对他们自己的国家却还有另一个称谓,这个叫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用罗马字母拼出来就是Bharat,译成中文就是“婆罗多之国”的意思。

印度教的教徒,很早就开始用“婆罗多”来称呼南亚次大陆这片土地了。在传说中,婆罗多是一位很著名的国王,曾统治过大片的土地。

有趣的称谓

历史上,在古代印度这片土地上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是很难的,这是由于它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所造成的。在古代的印度,出现统一的“民族、国家”一类的概念,比中国可要晚得多。

India这个词是来自古语Sindhu,中国古代“身毒”的叫法就是从这个词来的,这与“身上有毒”可是没有半点儿关系。

Sindhu是河流的意思,尤其是指印度河,当时并没有国家的含意。而古代的罗马人、波斯人和希腊人把印度河流域叫Hind或India,穆斯林征服次大陆后,把这片土地称为印度斯坦。古印度人喜欢用“婆罗多之国”这个称呼,含义也主要是文化上的,而不是当今的国家概念。

现在,印度宪法中使用两个词来称呼他们的国家,一个是India,另一个是Bharat,这在世界上可是非常少见的。

3 “从前有个国王……”

印度人没有历史

“印度人没有历史”,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

怎么可能没有历史呢?显然,马克思这么说是另有所指。他大概是要说这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历史上,印度的土地总是在变更着主人。一会儿雅利安人来了,一会希腊人来了,一会突厥人来了,总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印度的历史就成了被征服、融合的历史了。二是说印度缺乏正规的文字记录史,它的历史记载很大程度上是同神话传说搅合在一起的。

img4

图注:印度比较早的历史记载中,有不少都是与传说故事放在一起的,以浪漫的笔法记载历史,就让历史充满了趣味性。

在印度的历史上,宗教经典和神话故事传说是很发达的,可是称得上史书的著作就太少了。

中国历史上有《史记》这类的书,中国历朝历代也都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王朝结束后,下一个朝代就会很卖力地把之前所发生的事件整理下来,传给后人。虽然在整理历史时,修史的人会站在新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待上一个朝代,但总的来说还是能让后来人很清楚地看出那个时代的情况。

而印度人似乎对中国邻居这样一笔一画地做功课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讲故事,提到历史上的事,他们喜欢说:“从前有个国王……”但是这个国王的真名实姓是什么,生于什么时候,死于什么年代,在位多长时间等等就不清楚了。

数量很少的可以称得上是印度史书的著作,也是几乎每一页都有传说故事的痕迹。因此,让人不好判断史书中记述的人物、事件中真实的历史和神话的成分各占多少。

《诸王世系》和《大史》是可以被认定为史书的两部著名的书籍。《诸王世系》记载着印度历史上社会状况和各种人物的活动,按理说从其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历史发展情况,可由于这部书是以诗歌形式写成的,全书中都是浓厚的诗意和情感。看来《诸王世系》的作者卡兰纳并不喜欢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来书写历史,更愿意用神话传说这种浪漫的笔调来渲染人物。所以,就在一定程度上把历史脉络和神话给混搭在一起了。

历史上,印度的文学传统比中国要发达,文字体系也很完备,但印度的文献却主要靠口头传承和故事传说,从这方面讲,认为印度缺乏历史也是说得过去的。

希腊人和中国人的帮助

人们很难在历史上印度的各个王廷中,找到记录历史的史官。而中国历代记录历史的人就太多了,甚至连君主的起居、言论也要有专人记录、整理,并且小心地传给后来者。最初在考察、研究印度历史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物和事件令研究者大伤脑筋,有时竟然要依靠外国人记录的材料,才能比对出来。

在印度历史上,有位伟大的君主阿育王,他的祖父是旃陀罗笈多,他们所创立、经营的孔雀王朝,是印度历史上非常辉煌的篇章。就是这样的人物,在印度历史资料中,也很难断定他活动的年代。

古希腊有位史学家,叫阿里安,他写的《亚历山大征战记》中,记录下了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1年到公元前323年之间,在印度西北区域征战的故事,那时正好遇到了旃陀罗笈多组织的抵抗。于是,在《亚历山大征战记》记载的时间和事件中,就顺藤摸瓜,找出了旃陀罗笈多和阿育王叱咤风云的年代。

另一个事情是,在印度历史上,有一位被称为戒日王的人,他统治着一个强大的帝国。但是,在印度历史典籍中,也是找不到关于戒日王具体活动年代的可靠记载。好在那个时候,正是玄奘和尚到西天取经。玄奘在他的著作中记下的活动经历里,提到了这位伟大的戒日王。由于玄奘离开大唐,到达印度和回到大唐的时间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有案可查,所以戒日王在位的时间也就在比照中确认下来了。

特别的文化

古印度和咱们中国一样,都是历史悠久,同样是古代东方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者,对周边区域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是,印度的历史文化还有它独特的一面。

有人说印度的历史没有连续性,总是被外来入侵者冲击、分割得支离破碎,这样说听上去有些道理,可仔细想想又不完全对。因为被分割的是统治区域,被冲击的是原有的统治体系。而不管怎么冲击,印度的文化发展是稳定和连续的。

从久远的吠陀时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吠陀文化,也就是印度教文化,从古印度一直传承、延续到近代、现代,始终没有衰亡过,即使是在穆斯林和英国殖民者的征服下也没有中断过。印度在历史上确实是三天两头被外来者征服和统治,但不管外来者是来去匆匆,还是留下不走变成常住人口,传统文化始终是印度的特征,并且一直在延续发展着,不断地影响着印度人的方方面面。

另外在印度文化中,宗教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在历史上,印度曾经产生、流行过非常多的宗教信仰。其中,印度教是最为古老的。一直以来,受到好多种宗教的影响,历代的印度人,对宗教都有着虔诚的信奉传统,这就给印度文化抹上了宗教色彩。

在古印度的大地上,人们的信仰从来就是多样的,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曾经创造出了辉煌的文化。那里的人分别从属于不同的种族,说着各不相同的语言,信奉着各自的宗教。

4 神的安排

人种博物馆

印度次大陆这块土地,对于人类来说真是一片乐土。这里地域辽阔,物产非常丰富,自然条件是相当的优越。所以,在历史上就像磁石吸铁一样,不断有外来者入侵和移居到这里,享受着上天赐给人们的田园生活。

远在200万年前,就有人在这里生活了,但是那些人后来去往何方,现在印度人身上是否还留有他们的基因,就说不清楚了。

当今印度次大陆上的人种十分复杂多样,现在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印度次大陆上的种族可以划分为六个主要的类型。这六个类型是尼格罗人、地中海人、蒙古人、原始澳大利亚人、阿尔卑斯迪纳拉人和北欧人。也有另一种看法,是把这些人种分为尼格罗人、蒙古人和高加索人三大人种,再加上混血人种。

对于人种、语言、民族等学术上的不同认识,我们在这里没有必要说得太多,我们只是根据在认识上比较一致的那种说法就行了,至于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只有将来学者们搞清楚之后再说了。在这里生活的人,不管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拥有什么样的身份,是什么样的肤色,大家都要在这片土地上生存。

由于这种复杂的人种共存情况,所以印度历来就有人种博物馆的说法。

尼格罗人

大家都知道的一种说法是,人类是从非洲起源的,然后又向世界各地旅行,在旅途上又不断地分散,逐渐地散布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印度存在有尼格罗人种,也正好支持了这个看法。

尼格罗人的意思就是黑人,黑人的原住地在非洲的南撒哈拉地区。

尼格罗人的典型特征就是皮肤颜色深,看上去是中等黑色至深黑色,头发卷曲,身材稍矮小,嘴唇厚而且略宽,鼻子扁平,额头窄而且凸出。现在很多印度人身上都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可以说他们与非洲的黑人存在着亲戚关系。由于印度的尼格罗人居住在南印度森林和安达曼群岛等地域,有的人类学者就进一步假想:尼格罗人在这里生活、繁衍了很长时间,但是后来由于原始澳大利亚人来到了这里。这些移民和有本地户口的尼格罗人相比更聪明也更加强壮,最后,尼格罗人不是被原始澳大利亚人同化,就是被他们驱逐到森林和海岛上去了。

原始澳大利亚人和蒙古人

原始澳大利亚人也被叫做前达罗毗荼人,他们在相貌上与尼格罗人有相同的地方,也是嘴唇厚、黑皮肤、卷头发和扁鼻子。居住在今天印度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比尔人、蒙达人等,普遍被认为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代。

这些原始澳大利亚人是怎么从大洋洲来到印度的?有一种看法是在冰河时期,他们像印地安人穿越白令海峡从亚洲到达北美洲一样,也是顺着冰河期间产生的陆桥而到达印度次大陆的。

而蒙古人来到印度就不那么费事了,没有了大海的阻隔,虽然青藏高原很高,但也没法阻挡起源自中国北部的蒙古人。以蒙古人为主体的亚洲大陆居民南下、西进,掀起了移民印度的第三波人潮。

现在生活在那里的蒙古人主要分成两部分,一类是藏蒙古人,他们身体上表现的是明显的蒙古人特点,体毛不多,鼻子宽阔,身材高大。主要生活在不丹和锡金等地。另一类人是古蒙古人,他们生活在那加兰、印缅边界等地。

地中海人、阿尔卑斯迪纳拉人和北欧人

如今印度的人口中,主体是地中海人、阿尔卑斯迪纳拉人与北欧人的后人。虽然,在地中海人之前的尼格罗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和蒙古人就来到了印度次大陆上,但是造化弄人,他们却成了印度次大陆上的边缘人群。

地中海人也被称为达罗毗荼人,公认的看法是,在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就是他们创造的,也就是制作和使用神秘印章的那批人。今天,在南印度的泰米尔人和巴基斯坦的布拉灰人等,就是古地中海人的后代,是印度的主要种族之一。

阿尔卑斯迪纳拉人的皮肤比地中海人的皮肤要白晳,他们其实是高加索人种的一支,分布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等各地。也是历史上,对印度的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种族。当然,他们也是外来的,看名称就知道,他们来自于南欧阿尔卑斯山脉东南段的迪纳拉地区。

再往后面,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一群皮肤白皙、身材高大、鼻窄且高的人,这些人具有典型的北欧民族特点,起源于俄罗斯南部和南乌克兰草原一带。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雅利安人,关于雅利安人这一名称的使用,历来就争议不休,但确切的是,他们是来自于欧洲的白种人种族,也是现今次大陆上的主体种族。

渗透、驱赶和融合

不管这块土地上形形色色的人们来自何方,不管他们是被舒适的气候吸引还是被战争驱赶来的,最终都是被投入到了印度这个民族、文化、语言的大熔炉之中。各自拥有千差万别的文化,却又有着共同的文明进程。

长期以来,先后来到印度次大陆上的各类人,既残酷争斗又有交流往来,不同种族间的血统被融合在一起,劣势种族也可能被驱逐到边缘地带。丛林法则,优胜劣汰,从来都是如此,在哪里都是一样。

尼格罗人虽没被灭绝,但却被边缘化了。

原始澳大利亚人散布到了印度的南、中、西部的部落之中。

蒙古人种与其他人种的融合程度是比较小的,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自身的特点。

地中海人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之后,就迁徙、分散到了恒河流域。

在阿尔卑斯迪纳拉人来到之后,种族间通婚、血统融合就越来越广泛。地中海人主要生活在恒河上游,阿尔卑斯人主要生活在恒河下游。而在南印度,则以地中海人和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代较为多见。

现在,印度有100多个民族,民族语言和部族语言大约281种,若是再细分的话就要有千种以上。操着不同语言,分别从属于不同种族的人们,都被安排在次大陆这片不小也不算大的区域中,大家在历史长河中,你来我往。

如果不是神,谁可以计算、安排得这么好呢?

5 开伯尔山口

在世界各地,在人类的历史上,常会有一些地方因为某些历史事件而闻名,开伯尔山口就是其中的一处。有趣的是,它在印度的历史上长期担负着决定命运的角色。

印度次大陆是一块极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幸福家园,上天为了阻挡住经过中亚和青藏高原南下的冷风,就在北面修筑了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又插上了兴都库什山、缅甸―阿萨姆等山脉作为篱笆墙。可是经过这样的安排之后,印度次大陆就成了一个基本封闭的独立天地。作为世界古代东西方几个世界文明中心的中间区域,扼守东西方丝绸之路的枢纽,陆地上却找不到一条通向外面的平坦通道。

img5

图注:不论来自何方,是什么样的肤色,大家都在印度次大陆这块乐土上辛勤的劳动着

这些天然障碍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越过,人们还是足够聪明的,自然就能想出相应的办法。在喜马拉雅山比较低的地方就有一些山口,移民、商人、僧人就是从这里进出的。在西北印度,也找到了通路,就是经过开伯尔山口、博朗山口、喀拉昆仑山口,越过兴都库什山,到达中亚、西亚和中国。

其中,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开伯尔山口,是最为知名的一处通道,这是少数几个进入次大陆乐园的通道之一。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人们,有的赶着牛羊,有的扛着刀斧,有的骑马驾车,还有的背负着简单的行囊,这些人似乎知道越过开伯尔山口就可以轻松品尝到美味可口的大餐,山口处又没有人收取通行费,可以自由通行。于是大家就一路披风沐尘,从这里涌进次大陆。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就是从这里通过,一波一波地走进了印度,走进达罗毗荼人的家园。后来又有好多震古铄今的人物挥鞭指引着他们的军队通过这里,他们中就有威名赫赫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者帖木尔、莫卧儿帝国开国君主巴布尔,取经的玄奘和尚也是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的。不用想他们进去之后做了些什么,仅仅凭这些名字,就可以想得出开伯尔山口的地位了。

不过到了近代,情况就不同了。西方殖民者已经掌握了先进的航海知识,他们可以更方便地从海上进入印度。不管是从海上来的还是从山口进来的,都在冲击次大陆原有秩序的同时,为印度文明带来了新的发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