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艰难的旅程

1 你来我往

两个古老的故事

在中国有个传说,一位仙人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中养着一只玉兔。这只身白如雪的小兔子整天都在为仙人捣药。

在印度也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位天神下凡了,他变成了一位饥饿的老人。在大森林中,老人遇到了一只小兔子,兔子见到老人实在可怜,就想帮助他。可是兔子什么也拿不出来,没有可以让老人填饱肚子的食物。为了帮助老人,它就纵身一跃,跳入到火里,把自己烤给老人吃。兔子的爱心使老人非常感动,于是就把小兔子带入月宫。

两段故事中,两个可爱的形象,映衬出两个文明古国的相似文化。

古代中国和印度两个文明之间的交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人们的意见始终不一致。

在印度,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中国的记载了。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里提到过“支那”的马等,另一部史诗《罗摩衍那》里也提到了“支那”,还有在著名的文献《摩奴法典》中,也有“支那人”。而这“支那”,正是古代印度人对于中国的称谓。

尽管在这些印度非常著名的文献里,多次提到了中国。不过,这些书是什么时候写的并不能完全确信。像《摩诃婆罗多》的成书年代就有几十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4世纪到4世纪之间的事情。

书虽然可能是在公元前写的,可是书中也有后来加入的成分。关于“支那”(CINA)这名称,一般推测是中国秦朝“秦”字的译音。如此说来,中印开始往来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00至200年,相当于中国的秦汉时代,到现在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近代,在印度的迈索尔地区,发现了中国公元前2世纪的钱币,证明早在汉代,中印已有贸易往来。从汉武帝起,中国和古印度西北部克什米尔地区就建立了外交联系,并进行了大量交往,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物品有珍珠、白玉、水晶、玛瑙等。

晚唐和宋、元、明三代中印交往虽有起有落,但两国人民友谊总是绵绵不断,两国民间的经济交往不断发展,特别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印度的交往。

张骞带回的消息

在公元前135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历时13年,在公元前122 年回到了中原。

《史记》中记载到,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在大夏国看到了中国四川出产的蜀布和邛竹杖。他觉得奇怪,就问这些物品是从哪里来的。当地人就告诉他:“这是从东南方向的一个国家来的,那个国家名叫‘身毒’,距离大夏有几千里远,在那里有中国蜀地的商人做生意,这些蜀布和竹杖就是从他们那里买来的。”这事说明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印的民间贸易就已经存在了。

张骞在回国以后,就向汉武帝作了报告。张骞认为,既然四川的物品能够运到身毒国去,这个国家在中国的西南方向上,那么中国西南部就一定会有一条通往身毒国的道路,南方的蜀人应该不会绕远路经过西域,再南下身毒国。因此,他建议派一些人试探着走这条较便捷、安全的道路到身毒国去。汉武帝听了张骞的话,就派人到大西南去探路。

史书上记载,这一次汉朝使者是由四川分四路出发到了云南,但是在昆明受阻了,所以没有打通去身毒国的道路。不过这只是汉朝政府的人没有走通,事实上,这条从四川到身毒国的路线早就存在了,当时运输布、竹杖和其他商品的人还是陆续走这条道路到身毒国去的。

张骞的报告,以及后来商人到印度的事情,是中印关系上最早和最可靠的历史记载。

古代印度的“中国王子”

在1世纪的时候,从中国向印度传去了桃树和梨树,梨树在古代的印度就有“中国王子”的叫法。

印度音乐传进中国,是从秦汉开始的,也是借助宗教的力量,在汉译的《妙法莲华经》中就记载有箫、笛、琴、箜篌、铜铙钹等乐器。这些外来的乐器在汉代时就加入了中国的乐队,让中国传统的歌舞乐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在敦煌的壁画中都可以看到。其中的箜篌,就是印度梨俱吠陀时代乐器中的代表,也是在汉代传入中国的。

自从汉代的时候佛教传入中国起,中印两国僧侣间的往来是愈来愈多。到南北朝的时候,由于不少皇帝信佛教,中印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到了唐朝,中印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就更加密切了,两国之间使者的往来就更加频繁了。这时中国不仅请来了印度的医生,传来了印度的医术和药方,还从印度学会了熬蔗糖的方法。

这熬糖的技术就是在中印之间,经过多次交流才提高的。中国是产糖很早的国家之一,在5世纪末、6世纪初时,中国南方就已经知道用甘蔗生产砂糖的方法了。到了唐代,唐太宗派出使者到印度学习更好的熬糖方法,回来之后就用扬州竹蔗,以印度的工艺熬制蔗汁,所得到的砂糖,质量超过了印度的砂糖,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技术后来又传回印度,所以在印地语中有“cini”这个词,意思就是“中国的”(白糖)。

2 来到中国的西天神仙

艰难的旅程

不只是东土大唐的和尚去西天取经,西天的神仙们对于东土的风情也很感兴趣,所以中印交流的路途中,古印度人的身影也并不少见。那时的交通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东来西往的人们也没法像真的神仙一样,踩在云上飘来飘去的。

古代时,印度人要是想到中国,可供选择的路基本有这么几条:

一是走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印度的西北部,经过克什米尔,翻越帕米尔高原,再顺着天山南、北两路,到达阳关和玉门关。

二是走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路也不容易。印度人要从他们的科罗曼海岸出发,经过马六甲海峡、马来群岛,到达广州、泉州海港。

三是由印度的阿萨姆地区进入缅甸,再由缅甸进入云南和西南地区。

四是从印度经过尼泊尔,穿越喜马拉雅山,进入西藏。

行走在中印之间的人们络绎不绝,传教的、经商的和出使的来来往往。这几条路上,虽然没有神话故事中出没的妖魔鬼怪,但是沙漠戈壁、丛林峻岭和茫茫大海上到处都是危机和困难。死在路途上的中国人和印度人,比到达目的地的人还要多。据说,在求神、拜佛的香客中,死亡率竟然高达九成,出去的人中,十个人里面能回来二三个就算不错了。

大家对于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是很熟悉的,对西天来到中国的神仙们,知道的就不多了。

实际在历史上,从印度来到中国的僧人、商人和官方使者是非常多的。有一部名叫《佛祖统计》的书上说,最早从印度到中国的僧人叫室利房,他是在公元前218年到中国的,以后来到中国的印度人就越来越多,名气比较大的有鸠摩罗什、舍那掘多和茗提达摩。

中国道士和印度和尚斗法

根据东汉时期牟子的《理惑论》和郦道元的《水经注》等书中记载,在东汉永平七年,也就是64年,汉明帝刘庄有一回夜宿在南宫时,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他在梦中见到了一位金人,这位金人身高丈六,在皇宫的庭院中飞来飞去。

梦醒之后,那金人还在汉明帝的头脑中时时浮现,于是汉明帝就把这个奇怪的梦境讲给他的大臣,并且问大家这个梦是吉是凶,到底预示着什么?太史傅毅回答到:“臣曾经听说过,在西方有一位神仙,这位神仙的名字叫做佛,佛的样子和陛下您在梦中所见到的是一个模样。”

汉明帝听傅毅这么说,就马上派蔡愔、王遵等18人出使西域,去寻找给他托梦的神佛。奉命西去的蔡愔、王遵一行,抵达大月氏后,在那里正巧遇到了在当地传教的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并且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像。虽然没有遇到佛可是遇到了佛的弟子也不错,于是,东汉的使者就诚恳地邀请两位高僧去中国传教。

在汉永平十年,汉朝的使者和两位印度高僧,带着白马驮的佛经、佛像共同返回洛阳。汉明帝看到使者迎请来的两位高僧,非常高兴,对于来自印度的两位高僧重礼相待,并且把他们安置在鸿胪寺——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里暂时居住。

永平十一年,汉明帝专门下令在洛阳的城西兴建一座寺院。为了纪念白马驮来佛经,就把这座寺院叫做白马寺。

白马寺建好之后,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就移居进来翻译佛教经典,在寺里面的清凉台上,他们一起翻译出了中国的第一部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帝王本来是很崇信道士方术的,西域高僧摄摩腾与竺法兰来了以后,佛教渐渐传播开来,就引起了道士们的不满。

《广弘明集》第一卷的《汉显宗开佛化法本内传》记载了佛教来华以后,佛教与道教之间最早发生的一次斗争。大致是这样的:

在汉永平十四年的元旦,按照惯例天下五岳各方的道士要向皇帝贺年,在贺年的时候,褚善信、费叔才等人召集了690位道士,借着这个机会,议论佛教的是非。他们认为,皇上摒弃了道教,求取胡人的教法,是万万不该的事情。于是,这褚、费两人就率领着各位道士,一起上表,向皇帝请愿,他们表示要和这西方的佛法一比高下,看看谁的法力高。

其实汉明帝也想看一看这西方的高僧到底有什么法力,所以就批准了道士们的要求。

于是汉明帝就命令尚书令宋庠,把佛道人士分别带到长乐宫前,对他们宣告:在元宵日这天,道士们和佛教僧侣们要在白马寺的南门外比试法力,届时大家各显神通。

比试开始了,官员安排佛道僧众分别到达各自的焚经台上,让他们斗法。

褚善信等道士们各使法术,有的道士骑着草龙飞升,有的道士在虚空中来来往往,力图让那西方来的僧人见识道家的高招。可刚刚把法术施展出来,他们带来的六百多卷道家经典,就在顷刻之间焚烧起来。褚善信等道士大惊失色,也顾不上显神通了,马上让人从火中抢救道家经典,可是别的都烧得差不多了,只从火里抢出了《道德经》。

大家再看看佛教僧人那边,也是烈火熊熊,但火光之中佛像和佛经并未受到丝毫的损伤。不仅如此,人们又听到天乐齐鸣,这景象让汉明帝和大臣们惊叹不已。

褚善信、费叔才等道士由于斗法受辱,羞愤而死,其他道士也纷纷自杀。由于看到佛法发挥了作用,许多道士、士人都脱离道家,出家为僧。

这焚经事件当然只是一个传说,但佛教来到中国之后,遭遇到道教等原有传统宗教的挑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3 《佛国记》

西行路上的老人

在古代中印交流史和中国佛教史上,法显和尚是一位影响巨大的人。

法显的俗姓龚,是我国东晋时期平阳郡武阳人,这武阳就在今天的山西省襄丘县。法显共有兄弟三人,但不幸的是他的兄弟都在幼年的时候夭亡了。法显生下之后,他的父亲担心他也不能顺利地留在人世上,于是就在他三岁的时候,把他送到一位老和尚那里,希望这样可以不再有灾祸降临到孩子的身上。

后来,他又回到了家里,家人以为已经在寺庙中度过了一个时期就不会有事了,可不久他就得了病,而且还病得相当严重,家人给请了大夫救治,也不见好转,命在垂危,眼看就不行了。他的父亲赶忙又把他再送回到寺院中,在那位老和尚的精心照料下,法显的病才一点一点地好了起来。

虽然病已经被治好了,但法显的父亲再也不敢把孩子带回家了,生怕一回家再得病。如果家人想这孩子了,就到寺院中来探望。

在法显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叔父觉得他的母亲无依无靠,就让他还俗回家。可是他却说:“是父亲把我送到寺院的,现在,我的学习刚刚有所长进,怎么可以就此半途而废呢?在寺院里学习也是我父亲希望的啊。至于母亲,以后我经常回家探望她就是了。”

他的叔父看没法再劝服他,就不再要求了。又过了几年,母亲也去世了,他赶回家料理好母亲的丧事以后,就回到寺院继续修行。

法显的师父不只安排徒弟们修行,还让全寺的僧人种了百十亩的稻田。一次,法显和同寺的僧人几十人一起在田间割稻子,突然间来了好多流浪来的饥民,这些好久也没吃到多少食物的饥民见到稻谷,就过来抢夺。和尚们赶紧阻挡,只有法显和颜悦色地对饥民们说:“你们一定是饿极了吧,不要紧,把稻谷拿去吧,尽管拿吧。”

那些饥民们见只有这位小和尚对他们很和气,不但不拦还让他们拿取,都对他感激不尽。

师兄弟们对他很不理解,大家辛辛苦苦种的稻谷被饥民抢,你不但不阻止还送给人家,哪有这样的道理?大家回去就向师父告状。可是师父听完后却面露笑容,不但不责罚法显,反而说他应该这么做。师父夸奖道:“出家人应以慈悲为本,法显急人所急,做得好。”

法显修学精勤,对佛教经典理解很深,在那个时期,佛教刚刚在中国流传不久,佛教经典还非常缺少,法显在修行过程中深深感到不足。后来他就想,西域的僧人既然可以远来布道,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去佛国天竺求佛法呢?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同道中人,大家都很支持他。得到了广泛支持的法显很高兴,就立誓要去西方修道取经。

399年的春天,已经是65岁的法显和尚,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前往天竺的西行路途,与这位老人一同前往的同道还有十个人。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直到东汉末年,才渐渐被中国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并开始流行起来。在法显所处的东晋时期,已是佛教在中国的大发展时代,在法显之前,佛教传入中国基本是以外来的僧人为主。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限制,由天竺来到中国中原地区的传道者相对要少些,而从西域来到中原地区的僧人就多了一些。早期佛教的传入路线大都经过西域这个中介流传到中原,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由天竺而来的佛家经典,先要翻译成西域的语言,然后再译成汉语,这样在翻译过程中因为语言辗转就可能会出现差异。即使是由天竺直接传到中原地区的经本,由于较少,也会出现因为经典不全而导致佛理不通顺,法显立志向西求取佛法的主要初衷就是学习时佛教律本不全,遇见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圆满的解决。另外,作为佛教的发源地,据说天竺那里有着许多佛祖修行传法的圣迹,而每一位佛教信徒都向往能到这些圣迹之地去朝圣,法显也是如此。

心中装着无比的虔诚,什么都无法阻挡住法显的脚步。在向西行走的路上,要经过千险万阻,既有荒无人烟的沙漠,也有四季积雪的高山。如果找不到路标就只能用先行者的遗骨作为标志,若是遇到困难得不到救助,就只好眼看同伴在自己的怀中死去,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前行。法显为了佛法而忘掉生命危险,越山渡海,这种精神也激励了不少后来的西行者,一批又一批的西行求法者为了心中神圣的愿望,在前辈的感召下踏上路途,即使把白骨和孤魂留西行路上也在所不惜。

在取经的路上,佛教徒们所受到的艰苦考验既有物质上的困难,更有精神上的折磨。成功从印度取经回到中国的僧侣们,在精神上毫无疑问都是非常坚定的。曾有学者统计,在3世纪到4世纪之间,一共有7位僧人从陆路去印度取经。在5世纪,有61位僧人到西天去取经。在6世纪有14人,7世纪有56 人,8世纪有32人。在3世纪到8世纪之间,不断有中国高僧不顾安危长途跋涉去西方取经。这些人中平安返回中国的只有43人,其余大多数人都没有回来。

菩萨点化

法显一行,一路不辞劳苦,往西进发。有时需要跋涉在无边无际的荒漠之中,放眼四望,荒野茫茫,甚至连方向都找不到。饿了他们只能吃一点干粮,渴了就找个积水之处喝个饱,然后灌满水囊备用。

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到达了大沙漠之南的佛教中心于阗。这时,队伍中还剩下七个人。

继续向前走就到了葱岭,至此,已经有四五位同伴或畏难而回,或得病而死。可法显却意志更坚强,他对天发誓,若是不能到达天竺求取到佛经,宁可死也不再回还。

翻越葱岭后,又走了好长时间,一路上经过了三十多个小国家,终于到达了天竺。

在传说中,法显一行继续走着,太阳西坠,天将近黄昏了。路边有一小的寺院,寺中的僧人劝法显:“再向前面走就是山路了,很难行走,而且有不少黑狮子出没,黑狮子可是要吃人的,你们还是歇息一下,等到明天再走吧。”法显说:“我们朝圣心切,一路之上已经历尽了千灾百难,眼前这点困难没关系的。”他辞过了这里的僧人们,继续向前走。

一会儿,太阳下山了,一轮明月升上天空,他们在月光下继续赶路。走着走着,他们感到越来越疲乏,就坐在山石上休息。不一会,就见三只黑狮子缓缓走过来。法显并不觉得恐惧,他低声祈祷:“菩萨,弟子是来求法的,现在已经来到了佛国,只求菩萨保佑,让我完成心愿。”之后,就凝神念经。那三只黑狮子慢慢走到法显面前,显露出一种很和善的模样,蹲在法显身旁。

法显见这几只黑狮子很温顺,并不想要伤他,就伸手抚摸着它们的背,说:“如果你们想要吃我,那就吃吧。你们要是无意加害我,就请离开我,让我继续赶路吧。”这三只黑狮子好像是听懂了法显的话,就立起身,离开了。

法显继续走,天还没亮,就走出山了。

继续向前走了一段路后,他看见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骑在骡子上,缓缓而来。这位老人长眉虬髯,面露笑容,虽然年事已高,可气色极好。法显看着老人,还在惊奇间,那老人已经擦身而过了。法显又向前走了一段路,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僧人,于是法显施礼,问道:“请问您,刚才路过的那位老者,您认识吗?”少年说:“他不就是佛祖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么,我怎么能不认得呢。”话说完,人就不见了。法显忽然明白了,这是菩萨来点化他了,于是他就俯下身去拜了三拜。之后,就起身继续赶路。

留学印度

法显率领着他的中国佛教访印代表团,在北印度地区逗留了好几个月。在这期间他们到处寻访佛教名胜,访问得道高僧,参拜佛祖活动过的遗迹。之后,一行人就继续南下参访,这时代表团中的团员有的人返回了中国,有的人选择去其他地方活动,随着法显的只有慧景和道整两个人了,后来,慧景不幸去世了,就只有法显和道整两人继续访学。

他们南下进入了中天竺,在中天竺周游四年多的时间。当他们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佛祖生前讲道时间长达25年的舍卫城衹洹精舍时,当地寺院的僧人惊叹道,“我们这些人在这 里修行很多年了,即使算上我们的前辈,也没见到过来自中国的同道修行者来到这里啊。”

法显和道整抵达摩揭陀国巴连弗邑后,先是拜投了摩揭陀国南天王寺,寺中的各位长老听说是东方的僧人,不远万里而来,非常地喜悦,对法显二人学习佛家经典的热情也极为敬佩。法显在这里留下,用三年的时间专心学习梵语和佛教典籍,不仅得到了《摩诃僧衹律》、《萨婆多律》,还抄写下了《杂阿含毗昙心经》、《方等泥洹经》等多部经书。

经过多年的研学,他终有所得,觉得应该回国了。可是同行的道整和尚不想回去了,他决定居留在佛国。而法显想的是把佛教戒律传回中国,他就一个人继续上路。

法显又参访了一些印度小国,还专门到佛祖当年修道的菩提树下参拜。

后来,法显又到了狮子国,在那里他与当地的僧众交流修行心得,并且得到了《弥沙塞律》、《长杂阿含》及《杂藏经》等经书。在印度修访期间,法显对于中国没有的经书,都是是尽力收集,能多带回一些是一些。

当他决定返回中国之时,正巧打听到有去往中国的商船,就恳求他们把自己带回。

归国之路

法显搭乘商船,踏上了东返的路途。

船行了好多天,有一日忽然风浪大起,船像树叶一样在海上飘来飘去,船上的人们都是惊恐万状,大家害怕左右晃动的船翻过去,就纷纷把随身带的杂物投到海中。法显并没有携带多余的东西,他只有佛经,但那是比他的生命还重要的东西,自然不能像大家一样向海中扔,他赶紧用袈裟遮盖住放置经书的木箱,自己则坐在箱子边,心中默念经文请菩萨庇佑他们。

过了好久,大海终于风平浪静了。

商船又行走了二十多天,忽然在一个夜间又是风浪大起,而且比上一次更加剧烈。人们大惊失色,都觉得这一回好像再也无法过关了。在忙乱之中,一个商人说:“我们总是遇到大灾,我看一定是因为船上留了这个和尚,才遭到这样的报应。咱们船上这一百多人要是还想保住性命,就只有把这个和尚扔到海中。”被巨大的恐惧冲昏了头脑的人们已经失去了理智,听那人一说有的人就要动手去拉法显。

这么危急的情况下,法显却是极为镇静,他说:“我们出家人把性命视如草芥,我并不怕死,死不算什么。但是我不远万里从中国来到天竺,为的就是取到佛经,现在经书已取到了,只想一心回国弘扬佛法。大家既然想要把我投到大海中,我也不怨你们,我只想求你们把我所带的这些经书保存好,为我送到中国的寺院,交给僧人就行了。”

听法显这么说,大家的心都有所动。忽然从人群中站出一个人,大声说:“大家别听那个人妖言惑众,这是一位得道的高僧,他怎么能招来灾难呢。有谁敢把这高僧投到大海里,我就跟他拼命,我要先把他扔到海里喂鱼!”站立的众人都大吃一惊,那个人继续说:“我可要警告你们,中国的帝王都是信佛敬僧的,而你们的货物都是要运到中国去的,你们如果把僧人扔到海里,就不怕到了中国,被杀头吗?”大家听了这话后面面相觑,那个提议扔法显的商人也不敢再出声了。

一会儿,风渐渐弱下去了,大家都向法显致歉,法显也向那位主持公道的人道谢。

由于此前几天里,大家在慌乱中把粮食也投到了大海里,不久船上就断粮了,水也不多了,大家是又饥又渴,只好听任船顺风漂流,听天由命。

船飘了几天,飘到一处岸边,忽然有人惊喜喊道:“大家再也不用怕了,我们已经到了中国了。”大家上岸后遇到了两位猎人,法显问他们:“这是什么地方?”猎人告诉他这是青州。

此时已经是412年,法显在65岁时西行,经过13年,期间游历了将近30 个国家,现在回到了中国已经是78岁高龄了。

在这13年里,法显不仅经历了同伴在身边死去,就是自己也好多次在死神身边挣扎。后来他回顾13年求访经历时也是后怕不已。

青州的太守名叫李嶷,他也是信奉佛教,听说有僧人远行天竺取回了经书,他敬佩异常,立即亲自赶往岸边迎接法显,并把法显接到他的府中住下。法显对太守说:“贫僧已经出国多年了,我的志向在于弘法,因此非常想回去。”太守见无法挽留法显,就只好修表上奏,并派了快马送达京城。

在413年,法显到了东晋的首都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他在一生中最后的七年时间里一共译出了六部佛经,其中《摩诃僧衹众律》是佛教的五大戒律之一。同时,他还写成了记述自己13年访印经历的《佛国记》,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大量的中亚和印度的珍贵史料。

法显后来到了荆州,并在那里去世,享年86岁。《佛国记》这本书也称为《高僧法显传》、《高僧传》、《法显传》、《历游天竺记传》。

在法显访问印度时,正是国力强盛的笈多时代超日王统治时期。《佛国记》里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印度社会和民众生活的情况,这部典型的游记全是法显所听所见,不仅记载了法显的行进路线、居住时间和在各地的主要活动,还真实地记录了路途中所经过的各国和我国新疆地区,在5世纪初年的社会状况。书中一些内容,如里程、语言、风俗、气候、物产、方位、山川、人口、政治、宗教等等,特别是佛教的寺庙、僧尼以及众多的佛教传说都记录得很详细。

这部《佛国记》是中国中原地区的人从中原出发,经过西域到达印度的陆上行程,以及从印度渡海回到中国海路航线的最早记录。由于《佛国记》中所记叙的一些西域古国早已经灭亡了,这部书就成了研究这些古国人文、地理、气候变迁的稀世珍宝,因而也就受到了中外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法显也是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首位到达印度本土的人。去印度求法的僧人中比较杰出的,应该公推法显、玄奘和义净了。其中,法显的年代是最早的。

4 玄奘来访

无遮大会上的中国僧人

戒日王向印度思想界、宗教界的有识之士们发出召唤,邀请大家赴曲女城,参加他为来自中国的一位僧人举办的无遮大会。所谓无遮大会,就是不分僧俗、贵贱,一律都可以平等参加的大会。这位中国来的僧人是这次无遮大会的论主,他将接受来自各方学有专长的人们的挑战。

无遮大会开始了,参加法会者有一万多人,印度各地十八国的国王来了,佛教圣地那烂陀寺也派出了千余名僧人参加。

依照惯例,参加无遮大会者,很多都是想向论主挑战的。在为期18天的大会上,如果有人对论主提出的论点提出质疑,并且把论点驳倒,那么论主就一定要当场割掉舌头。

这位来自中国的僧人把自己的观点《会宗论》、《制恶见论》用大字书写好,高高挂在会场之上,接受众人的挑战。印度各届的有识之士向这位东方僧人提出了许多问题,而论主则就这些问题一一作答。

18天的无遮大会终于结束了,这位中国僧人终于通过了辩论,他的思想被与会者所接受。

戒日王很高兴,他命一些大臣,拿着这位中国僧人所穿的袈裟,到印度各地去巡游,把这位中国僧人在曲女城无遮大会上所取得的成就宣告世人。这位来自中国的僧人,就是著名的玄奘法师。

意志坚定的修行者

玄奘法师这位初唐的著名佛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生于602年,卒于664年。他的俗名叫陈袆,洛州缑氏县游仙乡凤凰谷陈村(今河南偃师县陈河村)人。

为什么把他叫做唐三藏呢?是这样的,在佛教,如果精通经藏、律藏、论藏者,就被人们尊称为三藏法师。这经藏就是佛经,律藏就是戒律,而论藏是佛家弟子著书立说解释佛经及戒律的著作。

由于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事迹广为传播,以及他在佛教界的威望,使得他在后来逐渐地变成了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之一。实际上到了唐朝中期关于他的传说就出现了,等到宋朝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明朝吴承恩写了《西游记》,就使唐三藏成了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

玄奘法师去印度求取佛经并进行修行访学,可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事迹,但是他为什么要去取经呢?

同高僧法显一样,唐朝的僧人也想到佛国印度去看看,见识一下那里的佛教发展盛况,参拜佛教圣迹。另外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前辈们所翻译的佛经到了唐朝时一些内容就不容易理解了,就更不要说梵文写成的佛经了。玄奘法师也就是出于这样的原由,就要去印度求取真经,探索佛教的本原情况,把修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搞清楚。

玄奘法师在长安,曾经遇到了一位从天竺而来的僧人,在交往中,天竺僧人向他介绍了印度的佛教发展情况,其中还专门提到了那烂陀寺,这那烂陀寺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佛教中心,算得上是佛学最高等级学府。为此玄奘更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去印度,尤其是要去那烂陀寺学习。

当时唐朝官员宋萧璃十分赏识玄奘的才华,因此他就奏请皇帝,让玄奘住持庄严寺,但这遭到了玄奘法师的婉辞,玄奘说:“我曾经走遍吴蜀、燕赵等各地,为的是学习和弘扬佛法。但我觉得中原佛理,派系纷争激烈,而且对佛经的译文又不完备。因此我想去一回天竺,亲自看一看那些真正的佛经。”然后,玄奘就开始了西去天竺的准备。语言不通是不行的,他就在京城各处向西方人士学习语言,当时在中原的西域、印度人士并不少,所以学习他们的语言倒是有一定的条件。接着他又向官方申请西去,但是他的申请并没有得到批准。立下宏志的玄奘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他一边修行学习,一边在等待着时机。

贞观三年(629年)的秋天,陕西、甘肃等地区发生了霜灾,官方就下令允许民众到丰收的地区生活。这就是一个机会,于是29岁的玄奘就开始了他的西行计划。

他先是经过甘肃天水、兰州,到达了当时中外通商的要地武威,然后到敦煌。在敦煌他得到了西域人石槃陀的导引,在夜间渡过了疏勒河。过河后他告别石槃陀,向西走去。

大漠戈壁,沙海茫茫。找不到路途的玄奘只好绕道,到位于新疆吐鲁番一带的高昌,计划从高昌向西行进。

在高昌他得到了高昌王的支持,玄奘向高昌王介绍了自己向西求法的目的,他的愿望使得高昌王感动不已。想与玄奘进行深入交流的高昌王迫切希望玄奘能在高昌多呆一些时间,而玄奘为了作更加充分的准备,也就答应了高昌王。在高昌,他开设讲席,与当地的僧众交流佛法。

玄奘要走了,高昌王就赠给玄奘路上所需要的费用。为了让玄奘一路上顺利通过各个国家,高昌王又书写了24封信件,知会给玄奘路途上所要通过的24个小国的国王,请他们尽量为玄奘提供支持。

在当时,西域势力最强盛的是西突厥的叶护可汗,他的势力遍及各地,如果得到叶护可汗的协助,路途上可就方便多了。

玄奘一行人告别高昌王后,翻过天山到达素叶城,就见到了叶护可汗,说明来意的玄奘果然得到了可汗的支持。凭着叶护可汗给沿途各个小国家国君的信,以及可汗派出陪送使者的护送,玄奘法师比较顺利地通过了笯赤建等十个小国,越过了兴都库什山,进入北印度境内。

留学天竺

在当时的印度,各个小国林林总总。

玄奘渡过了印度河,到达了克什米尔斯利那加一带的迦湿弥罗国。在那里他停留了两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他跟随七十多岁的法称法师修习《俱舍论》、《顺正理》、《大毗婆沙》等经典,还学习了印度逻辑学和印度语言文字学,为进一步学习印度佛法作了更扎实的准备。期间,他还观看了当地的佛教圣迹。

两年以后,玄奘告别了法称法师,离开了迦湿弥罗国,赴巴基斯坦旁遮普西部阿萨路尔一带的磔迦国。

玄奘一行二十多人在波罗奢大森林中结伴行走,在路途中,他们遇到了五十多个强盗,强盗们把玄奘他们的衣服财物劫掠一空,不仅如此,还要把他们都杀掉。幸好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及时相救,才幸免一死。

经过此劫,同行的人们既伤心又害怕,大家都悲悲泣泣的,只有玄奘一个人还像从前一样。大家就问他为什么还很欢笑,玄奘说:“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生命了,既然现在我们的生命还在,还怕什么呢?”他的话说得大家转悲为喜,心情欢畅起来。

不久,他们就到了磔迦国,在那个地方,他遇到一位学问渊博的老婆罗门,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者精通《经百论》、《广百论》、《中论》及被佛教徒称为外道的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玄奘不会放过这个学习的机会,他就在那里停留了一个月,向那位老人家学习。

一个月后,他们继续向东行进五百余里,到达印度费罗兹普尔地区的那仆底国。这里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调伏光法师,他学问极深。得知调伏光法师的情况后,玄奘就决定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跟随这位法师学习《阿毗达摩杂集论》、《阿毗达摩藏显宗论》、《因明正理门论》等经典。哪知道这位高僧调伏光法师修养极深,知识很广,玄奘一学就是14个月。后来玄奘辞师再向东走,到了位于今天印度东北部贾朗达尔地区的阇烂达罗国,在那里的那伽罗寺,他又向月胄论师学习《阿毗达摩品类足论》,再到今天印度罗塔克以北地区的禄勒那国,在阇那崛多大师那里学习《众事分毗婆沙》,还师从密多犀那大师学《辩真论》。

玄奘这一路上是边走边学,他觉得来印度留学非常不易,所以只要遇到可以请教的印度学者,不管对方是助教还是博导,只要人家肯教,他就努力地学。

离开了禄勒那国后,玄奘一行又通过位于印度北方邦马土腊的秣兔罗国、位于印度北部萨姆基萨的劫比他国,到达了印度中部卡瑙季的羯若鞠阇国。在羯若鞠阇国,玄奘遇到了印度历史上著名的一代帝王戒日王。但是他并没有在那里停留多久,而是继续前行,因为他的心中还装着许多学习和参访任务。

他继续向东南方向行走,在顺着恒河而行时,突然间又遇到了一伙强盗。这伙人把玄奘他们都抓住了,当见到玄奘俊秀脱凡,就把他从人群中拉出来,准备杀掉祭天神。据说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突然天地间刮起了黑风,一时间树木折断,飞沙走石。所有的人都吓得大惊失色,一个强盗头就赶忙问大家:“这和尚是谁,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详情,强盗听了之后立即就释放了玄奘一行人。

玄奘虽然没有像西游记中那样遇到妖怪,可是碰到的危险也不少,大大小小的困难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玄奘后来又到达了位于今天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的迦毗罗卫国,在那里他如愿地瞻仰到了释迦牟尼诞生地腊伐尼林等处的圣迹。又向东行走了七百多里,到了印度北部卡西亚地区的拘尸那揭罗国,在那里他虔诚地瞻仰了佛祖释迦牟尼圆寂之地。然后继续向西南方向,又在大森林中行走了七百多里,到达了印度北部瓦腊纳西一带的婆罗痆斯国。在这个地方,玄奘瞻仰了佛祖修道成功后最初讲道的地方——鹿野苑伽蓝。

就这样,他一路走着一路参访学习着。后来,终于到了那烂陀寺,也就是他心目中的佛教最高等级学府,他要在这里开始他的正式留学课程。

这个那烂陀寺,是全印度当时规模最大的佛寺,寺院里面住着一万多位修行的僧人。一万多人,需要多少费用啊,没关系,他们的用度全由国王供给着。那时,各地许多佛教的高僧们都来到这个寺中,交流讨论佛学。当时那烂陀寺的住持僧叫戒贤法师,据说戒贤法师的年纪已经有106岁了。

戒贤法师见到玄奘之后,谁也想不到他老人家竟然掩面哭泣起来,众人一见都呆了。过了好久,戒贤才止住哭泣向玄奘深施一礼:“我要感谢法师您,到这里来解救我的疾苦。我在三年以前得了重病,身体疼得就像刀割一样啊,我甚至想到了死。有一天我梦到一位金人,他说我的痛苦是由于前世做国王时所做了坏事得到的报应,不要死,应当悔过才是,要我等一位从支那到此学法来的僧人。说这位僧人三年后会到这里。要我教给这僧人佛法,然后让他回到他的国家传播佛法,这样我的罪才能免除。”现在玄奘的到来,终于让戒贤得以解脱了。

玄奘是个好学生,既然入学了,就马上开课。他请戒贤法师给他讲授瑜珈论,后来又学习了顺理、显扬、对法等经论。

玄奘在那烂陀寺里,连续研究学习了五年的佛法经典,之后就从那烂陀寺出发,在印度各地巡游拜谒,到各处佛寺学习不同的佛法。

名扬印度的戒日王,对于玄奘这位来自东土大唐的高僧已经是仰慕很久了,他很想与玄奘一起交流佛法,于是就派出使臣前去迎请玄奘。玄奘被请来了,一见面,戒日王就行大礼参拜。他说:“弟子以前曾经多次邀请您来相见,可是大师您为什么不来呢?”

玄奘回礼说:“那时我还在学习佛法,所以就延误了您的命令。”

戒日王接着问玄奘:“我听说你们的国家有一位秦王,他非常善于征战,还精通歌舞,请您给我说一说秦王的情况。”玄奘说:“您所说的秦王就是现在大唐的帝王,他是一位圣明的天子。由于他平息了动乱,使天下太平,所以天下的人们都敬仰他。”

戒日王把玄奘请到宫中详谈,玄奘就给戒日王讲述他的《制恶见论》。戒日王听了之后说:“您的这个理论虽然很好,可是却没有机会让更多的人所了解。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在曲女城召开一次无遮大会,让全印度的有识之士都来参加,这样就可以让大家都能知道您的理论了。这样就可以使邪道中人转而从正,不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吗?”

于是,无遮大会就在戒日王的亲自操办下,在印度曲女城召开了。

隆重的无遮大会胜利结束之后,一心想回到中国弘扬佛法的玄奘,就向戒日王请求东归。戒日王又让玄奘主持了长达75天的大法会,完毕以后,才命令部下礼送玄奘回归。离开前,戒日王赠给玄奘许多财物和青象。对于玄奘来说钱财从来就不当成一回事,他自然不想接受,就礼貌地推辞,在场的各位高僧都劝玄奘收留下青象。大家说:“这可是佛法兴旺的象征啊。自从佛祖涅槃至今,印度各国的国王虽然很多都崇敬佛法,也向寺庙高僧布施,但我们还没听说过有国王赐给僧人青象的,这青象可是圣兽啊。现在戒日王把青象赠给了您,就是说明国王对您极为崇敬,您一定不要再推辞了。”于是,玄奘就收下了青象。

辞别了戒日王,玄奘就携带着佛骨舍利、佛像以及六百多部佛教经论,启程回归中国。

回国的路上也是同样的艰辛,玄奘一行人在渡印度河时,又遇到了大风浪,船也差点倾覆,看护经卷的人心惊万分,一不小心,把部分经卷和所携带的一些印度花种掉到河水中了。于是,玄奘就在附近停留了五十多天的时间,派人前往乌长那国抄写经书以弥补损失,待完成后才又启程。

他们顺着来时的道路再次翻越了兴都库什山,回到中国境内。

名留史册

玄奘自从印度东归之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佛经翻译和弘扬佛法之中。对他来说时间紧迫,他迫切地想要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事情。玄奘一共译出了佛经73部1330卷,他因此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师之一。

在佛经翻译和弘扬佛法之余,玄奘法师还撰写成了《大唐西域记》共12卷。

在这部历史上极负盛名的《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法师极为精准详细地记录了他游历西域、印度138国的所见所闻。书的内容涉及到了各个国家的疆域范围、风土人情、城市情况、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等等。玄奘的记录是非常详细的,哪怕是一座塔的高度和一座寺院僧众的人数,他都准确地记录下来,现代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玄奘在书中记载的可靠性。

在20世纪初,印度政府计划考古发掘鹿野苑、菩提伽耶等宗教遗址的时候,由于缺乏文字历史记录,不好确定遗址的准确位置。好在有《大唐西域记》,印度文物考古工作者就是依据《大唐西域记》上面的记录,才找到鹿野苑遗址和中央佛寺的具体位置。

后来,考古人员根据《大唐西域记》内容,按照玄奘所记录的路线,在菩提伽耶那里找到了佛祖修行成道之时的菩提树,还在拘尸那伽找到了佛祖涅槃之地。

印度学者辛哈说:“玄奘几乎访问了印度的每一个省,对这个国家的纪念物、人民和宗教作了无数正确的观察,并作了记载,这就使他有资格成为印度的波舍尼阿斯(希腊著名的学者)。”英国学者史密斯也说:“玄奘对印度历史的贡献,是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会过分的。”

在印度的国家博物馆之中,有对玄奘赴印事迹的记载。在印度的那烂陀佛教学院里面,至今还保存着这位法师曾经使用过的物品。

5 义净法师

义净法师是我国唐代的一位高僧,也是一位旅行家,同时还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译经师之一。义净法师俗名是张文明,山东齐州人,生于635年,卒于713年,在六七岁的时候,义净就被送进了泰山金舆谷的神通寺院,跟随着善遇法师和慧智禅师学习佛经法典。后来,他又随同师父到了距离齐州城西不远处的土窟寺居住,在那里不仅学习佛法,还学习了儒道的经史。义净成人之后,经常外出寻访名师学习佛教经论。由于他对东晋高僧法显和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的事迹十分仰慕,就下定决心,也要去天竺求法。

到了唐高宗咸亨二年,也就是671年的11月,37岁的义净法师终于从广州搭乘上了西去的波斯商船,如愿地踏上去往印度的旅程,他希望此行可以巡访佛教圣地,寻到天竺的高僧大德求取到佛家经典。

开始时,他的弟子善行和尚随同前往。他们搭乘的海船行走了20天之后,就到达了位于现今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义净师徒二人在室利佛逝停留了6 个月,在这6个月期间义净学习了音韵学。等要再次启程之前,善行得了病,只好返回中国治疗,义净就决定自己一个人去天竺。

他搭船前行,在673年的2月到达了印度东部的耽摩梨底国,在那里,他遇到了另一位多年居住在当地的唐僧大乘灯法师。于是他就在那里停留了一年的时间,在大乘灯的帮助下进一步学习梵语,为将来修行作好语言准备。这位大乘灯法师的原籍是爱州,也就是现今的越南清化,他出家之后,曾经到过长安,师从玄奘法师修行,后来他去天竺,途经耽摩立底时遇到了强盗,随身所带之物被劫掠一空,只好滞留在那里,一下子就是12年。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义净与大乘灯一同前往印度的中部地区,一路上瞻仰各个地方的佛家圣迹。这个耽摩立底虽然距离著名的那烂陀寺不是非常远,但在路途中经常有强盗出没,非常不安全。他们就在一处地方停留下来,等遇上大队的同路商人才一起结伴前行。但人算不如天算,他们虽然赶上了商人队伍,可是上路后义净却得了病,由于身体羸弱,走得慢,就渐渐地落在了队伍的后面。

离开了大队伍后他还遇到了强盗打劫,在强盗那里义净受尽了凌辱,还差点丢掉了性命。即使是这样,意志力坚强的义净还是坚持下来,赶上大家。后来,历尽艰辛的他终于到达了朝思暮想的那烂陀寺,这可是他非常仰慕的法显法师和玄奘法师留学过的地方。他满怀敬意地在那烂陀寺刻苦学习,一段时间后他离开了那烂陀寺,到各地继续游历,考察天竺佛教习俗和社会风俗。一路上边瞻仰圣迹边向各地高僧大德求法、交流,他的佛法修养就在各种方式的修行中渐渐地提高了。然后他又重新回到了那烂陀寺中,向天竺著名的高僧宝师子大师和智月大师等人学习经论,研究因明、瑜伽、中观、俱舍论等各种学问,并且开始翻译佛教经典。就这样,他在那里前后共学习了11年之久,大约在685年,学有所成的义净乘海船离开了天竺,向东回归中国。

他并没有直接回到中国,而是在室利佛逝那个地方停留了下来。在室利佛逝国他居住了7年的时间,专心翻译并撰写心得体会。694年,他乘船终于回到了中国广州,并于695年到达了洛阳。

算起来,义净在印度和南海各地一路修行求法,前后共有25年之久,路上经历了三十多个国家。带回的梵文佛教经、律、论典籍将近400部。

除了佛经翻译工作,他还撰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两部书。

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书中,他对印度、南海诸国各地僧人的日常生活、学法、修行、受戒、安居等等情况,都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义净在室利佛逝国停留时所撰写的,书中记述从641年到691年将近50年期间,向西求取佛法的56位僧人的事迹,对中原、新罗等各地的僧人都有具体的记载。

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反映了他经陆路去天竺的所见所闻,法显的《佛国记》中对陆路活动的记录详细而对海路活动的记叙就稍简单一些。由于义净来回都走海路,记述的都是有关沿海路线上各处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