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选择问题衍生的逆向策略

你很可能最想就读的是门槛最高的商学院。从定义上来说,高门槛的商学院就是指很难进去的商学院。由此观之,学校的入学标准越低,你越不想去就读。如果有一所商学院录取了你,有何意义呢?这可能代表学院认为你很适合学习它的课程。但更可能的情况是,学院认为录取你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当然,假如你的水平比班上的一般学生高很多,你应该另谋出路。而如果你是个水平很差的学生,你不会想着去就读任何一所录取你的商学院,因为录取你也就代表这所商学院的水平很差。

以我曾就读的法学院来说,它就是在决定了录取名单后,才迟迟从名单中把我选中的。在所有愿意录取我的法学院中,它对我的评价最低。因此,这所法学院显然是我所能考上的最佳学府,而我当然也决定去该校就读。当逆向选择出现时,对你评价最低的选项就是你最应该选择的。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最可能接受录取机会的学生大概是那些学校最不想要的人。假设学校随便挑选100个高中生并让他们入学,哪些学生最可能接受这个机会?是入学测验考得很好的学生吗?并不是,而是那些想要上大学却考不上其他大学的学生,他们大概也是这所大学最不想录取的学生。

商场博弈

雇主的烦恼vs.应聘者的提示

雇主也应担心逆向选择的结果。假设你们公司打出广告,准备以8万美元的年薪聘请一位计算机程序设计师,结果有12个人来应聘这个职位。在这12个人里面,谁最渴望得到这份工作?答案显然是在别的地方通常拿不到8万美元的人。当能力最差的人最希望被录用时,逆向选择就会出现。你最想雇用的人大概连应聘面试都不愿来,因为既然是有能力的程序设计师,赚8万美元以上对他而言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

为了破解逆向选择问题,应聘工作的人应该避免表现得过于渴望。相反,应聘者应该设法让可能的雇主相信,自己还有很多其他不错的机会。假如应聘者真的很有市场,他就不会表现得那么积极,雇主也就不必担心逆向选择的问题了。

隐匿信息也会引起逆向选择。由于信息不明,参与者往往必须依赖提示。为了说明提示的价值,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你的老板想奖励你,并惩罚里奇或弗雷德,于是他告诉你,你可以从里奇或弗雷德的钱包里拿走所有的钱。老板并没有明言两个人的钱包里各有多少钱,只说里奇的钱包有14张钞票,弗雷德的钱包里只有9张。假设你对里奇和弗雷德的钱包就只知道这么多,此时你会选哪一个?

也许你会选里奇的钱包,因为其钞票数量比较多。当然你所关心的是钞票的总价值,而不是总数量,而你没有办法直接得知你所关心的对象,于是你只有靠钱包里的钞票数量来推测其总价值。

因此,虽然这一信息本身对你没有任何意义,但还是可以帮助你决定;因为平均来说,钞票数量愈多,就代表此人愈有钱。如此一来,钞票的总数量便成了钱包价值的提示。提示可能不准确,因为弗雷德的钱包里所放的钱可能比里奇的钱更多。但只要提示符合平均条件,就算是发挥了作用。

当你考虑雇用某个人时,由于无法充分了解他的能力,所以必须根据提示来猜测。在这种情况下,应聘者对这份工作的渴望便成了其自身能力的有效提示。一般来说,对你所提出的薪酬最满意的应聘者可能就是能力最差的人,因为就业市场最不看好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