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过去都觉得苹果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优于微软的操作系统,而且这种观念至今仍深入人心。可惜的是,主宰市场的是微软的操作系统,而苹果只是个别客户采用(有时候还显得摇摇欲坠)。兼容性问题衍生出网络外部性,所以每个人购买的几乎都是微软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之所以会产生网络外部性,是因为针对特定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所开发的软件很不容易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上运行。因此,为微软的操作系统所开发的软件便无法在苹果的计算机上,或是在装有非微软操作系统的IBM兼容计算机上运行。
软件企业都想尽量多卖一些产品。因此,大多数软件企业都是看大多数人所拥有的是哪种计算机,然后再把大部分资源用来开发这种计算机的软件。如此一来,消费者就会因为和大多数人拥有相同的操作系统而得到好处。换句话说,只要和你用同一种操作系统的越多,你所能使用的软件就越多。
微软的实力之所以会越来越大,靠的就是网络外部性所形成的良性循环。既然大多数人都是用微软的操作系统,其他人自然也会采用微软的操作系统。消费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协调博弈,大多数人都希望和别人使用同一种计算机。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消费者选择了安装微软操作系统的个人计算机。
从图4-1的博弈中可以看出,即使有人喜欢苹果计算机,他们最后可能还是会买安装微软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在这个博弈中,假如两个人都预期对方会买安装微软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他们自己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这个选择可得到9单位的报酬,比购买苹果计算机只能得到5单位的报酬更划算。这也使微软的优势变得一面倒:其产品因为普及而变得更普及。
苹果并没有把握住利用网络外部性的机会。比尔·盖茨在1985年曾经想要修改苹果机(Macintosh)的操作系统,使它能靠英特尔的微处理器来运行,但苹果却拒绝给他必要的法律授权。如果苹果的操作系统能和英特尔的芯片兼容,那么苹果就可以凭借让盖茨发达的网络外部性得到好处。微软看到了苹果所没想到的:只要牵涉到网络外部性,规模不仅重要,更是优先考虑。
英特尔就像微软一样,也是网络外部性的受益者。由于大部分计算机都是采用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因此软件开发人员便会设法让大部分产品和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兼容。如此一来,大部分消费者当然就会购买英特尔所支持的计算机。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就和微软的操作系统一样,都是因为有很多人买才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