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你有一位女性朋友是大学生,你看到这位朋友吻了一个看起来像是高中生的男孩子,估计年龄在13到16岁之间。你的朋友被人看到和小男孩接吻觉得很尴尬。假设你的朋友很诚实,不会对你说谎,所以如果她说男孩子16岁,你也会相信她。虽然她不会说谎,但她也可以让你“少管闲事”。当你问及那个男孩子多大时,她应该如何回答?
很显然,男孩子越大,她就越不尴尬。朋友知道你绝不会认为他超过16岁,所以假如真的是16岁,她就会告诉你。按照假设的情况,假如他是16岁,朋友就不会说谎。假如她说“少管闲事”,你可能就会认为男孩子有16岁,也可能不到16岁。在这种情况下,假如男孩子已经16岁,她一定会说实话,以挽回颜面。
现在假设这个男孩子只有15岁,她应该怎么做?她可以选择说15岁,也可以要你“少管闲事”。但如果她说“少管闲事”,你就知道那个男孩子不可能是16岁,因为前面提到,假如他有16岁,你朋友就会说实话。因此,假如她采用了“少管闲事”的策略,你就会相信那个男孩子的年龄在13到15岁之间。既然她希望你认为男孩子是15岁,而不是13或14岁,所以如果真的是15岁,你朋友就会说实话。
现在假定男孩子真的是14岁。假如你朋友说“少管闲事”,你就会认为他不可能是15或16岁,因此一定是13或14岁。由于14岁比13岁好,所以假如他真的是14岁,你朋友就会透露他的年龄。
我们已经证明,不管这个男孩子是14、15还是16岁,你的朋友都会把他的年龄告诉你。因此,假如她说“少管闲事”,你就知道这个男孩子是13岁。这个结果很可靠,因为假如你认为“少管闲事”代表13岁,那么把他的年龄告诉你对你朋友就有好处,除非他真的是13岁。既然你的朋友不会说谎,她说的就一定是真话。因此,博弈论证明了她根本不能保持沉默,因为沉默等于是在告诉你,那个男孩子只有13岁。
这个博弈的重要结果在于,当参与者不能说谎时,也不能保持沉默,因为沉默会传达出某种信息。沉默代表形势非常糟糕,因为如果不是非常糟的话,你就会说出真相。这一结论在消费品市场上也很有用。
商场博弈
产品标识
假设产品是可口的食品,并分为两种:一种是不会危害健康的安全产品;另一种是会造成呕吐的不卫生产品。你在杂货店看到某些产品有安全标识,某些则没有。假设消费者保护法禁止经营者将不卫生产品标识为安全产品,那么你该怎么看待那些没有标识的产品?假如它们是安全产品,贴上安全标识显然对厂商有利。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标识就代表产品不卫生。所以从深层的意义来说,所有的产品其实都被贴上了标识。
现在假设产品的差别不在于安全或不卫生,而在于脂肪的高低。由于大部分消费者都喜欢低脂肪食品,因此低脂肪食品的厂商便会把产品标识为低脂肪。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标识就代表高脂肪。
当产品没有标识出某种特征时,你就应该假定不是大部分人都不在乎这一点,就是产品缺乏这一特征。就算这个特征很普遍,也还是应该标识出来。由于好的特征一定会标识,所以如果产品没有标识,顾客就会认为其质量远低于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厂商便会发现,给质量不好的产品贴上标识对自己有利。
在美国的刑事审判中,被告不需要作证。理性的陪审团会推断,假如被告没有作证,一定是他认为作证对自己不利。在这种情况下,被告拒绝作证会让理性的陪审员产生诸多联想。但在美国法庭上,陪审团不能因为被告拒绝作证就妄下结论。换句话说,陪审团应该抛开理性,忽略被告不作证所代表的意义(假如你不想谨守陪审团的本分,而且希望可以公平地审判被告,那么你在发表意见时就应该提醒法官,假如被告不作证,你就会认定他有所隐瞒)。陪审团有时候必须抛开理性,商人则必须不断聆听沉默的声音。当信息不对称时,你往往必须做最坏的打算。比如,假如应聘者的履历出现了几处疑点,你就应该假设他没有能力获得这个职位。